归自西山至黄栀港口

冲雨穿云愁去路,归云阁雨路还通。
七层涌塔瞻天际,三径吾庐在眼中。
港转黄栀横野艇,里空白社漫春风。
青山送我宁辞远,流水随人亦欲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归自西山至黄栀港口》是宋代诗人洪刍所作。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归自西山至黄栀港口》创作于宋朝,是洪刍在官场失意后放意江湖时的作品。他曾任谏议大夫,但在汴京失守后被迫流放,最终在沙门岛病逝。这首诗反映了他在仕途受挫后的心态和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2. 文学形式: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归自西山至黄栀港口》在格律上有着严格的要求。每句七个字,共八句,押韵严谨。这种诗歌形式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极为常见,通过整齐的对仗和音律的和谐,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对传统诗歌形式的掌握。
  3. 诗意内容:首两句“冲雨穿云愁去路”描绘了诗人归途中遭遇的困难与挑战,形象地传达了他对旅途艰辛的担忧与无奈。接下来的诗句则转向了诗人眼中的自然景观,如“七层涌塔瞻天际,三径吾庐在眼中”,展现了一种超脱物外的闲适与自在。
  4. 艺术特色:《归自西山至黄栀港口》不仅在形式上符合传统诗歌的要求,更在意境和情感上达到了极高的境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有对归途的不舍,也有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5. 历史影响: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也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研究宋诗的人都会对这首作品进行探讨和评价。

《归自西山至黄栀港口》不仅展示了洪刍作为一位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人们的情感状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