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同年被檄来体访民租寓僧舍有诗因次韵 其二

我虽不饱尚二簋,人则何辜无一襦。
官侬早下减租笔,天下可肥身宁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林有能的作品,名为《林同年被檄来体访民租寓僧舍有诗因次韵 其二》。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及其赏析:

原诗

林同年被檄来体访民租寓僧舍有诗因次韵 其二

我昔为吏时,所莅多贫民。
今者遭檄召,所至皆僧邻。
僧居无田畴,贫民有屋身。
僧有斋供而贫民无食,饥寒交切苦辛甚。
僧徒多黠者,以租米贷贫民。
贫民贷得米,或以易蔬。
贫病相仍日告索,
贫者无如之何!
僧有斋粮而贫者不饱,
饥寒交切苦辛甚。
僧徒或与贫者约,或与邻人约,
借贫者之田以为己产。
或出一纸,或立木契,或书券,
使贫者自署名押,然后据以分租。
贫者不能识,遂甘受抑勒而不辞。

此诗描述了一位官员在体察民众疾苦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僧人和贫穷百姓之间存在着矛盾和问题。诗中通过描绘僧徒们利用职权,将贫苦百姓逼向绝境的情况,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官场腐败的深刻忧虑。

解析

  1. 社会背景
  • 这首诗反映了明代中叶的社会状况。当时,土地兼并盛行,官府对民间的土地控制较为严格,导致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生活陷入困境。
  • 同时,佛教寺院在社会中的地位较高,僧侣们在政府机构中有一席之地,这使得一些官吏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对普通百姓和寺庙进行压迫。
  1. 主题思想
  • 此诗揭示了官员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官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当他们的权力得到滥用时,这种困难和挑战就会转化为对普通百姓的伤害。
  • 诗人通过揭露僧侣和百姓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普通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官员腐败行为的批判。
  1. 艺术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通过描述僧徒们的行为,诗人揭示了官员们的虚伪和自私,同时也反映了百姓的无奈和无助。
  • 诗人还采用了白描手法,直接描绘了场景和人物,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具有感染力。
  1. 文化价值
  • 此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文献。它为我们了解明代社会的风貌、官民关系以及佛教在社会中的地位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通过阅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社会公正、权力运行以及个体命运的问题。
  1. 教育意义
  • 此诗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它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有同情心,关注弱势群体;同时,它也警示我们要保持警惕,警惕那些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
  • 通过学习这部作品,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

林同年的《林同年被檄来体访民租寓僧舍有诗因次韵 其二》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揭示当时社会现实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反思现实、展望未来,从而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