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觏《送春绝句二首寄呈龙学》 其二

万树红芳落渐稀,浮荣能得几多时。
孤根未识阳和力,春去春来两不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李觏《送春绝句二首寄呈龙学》其二》是宋代诗人祖无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该诗作以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祖无择的生平:祖无择,字择之,蔡州上蔡人,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出知袁州时,他首建学官,置生徒,使学校教育开始兴盛。
  • 政治生涯:祖无择曾历任多个要职,如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后,出知袁州等。然而在王安石执政时期,因讽刺得罪了新党,被贬至忠正军节度副使。
  • 文学成就:祖无择工诗文,有《龙学文集》。他的诗作中不乏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万树红芳落渐稀,浮荣能得几多时。孤根未识阳和力,春去春来两不知。
  • 翻译:万树红花逐渐凋零,短暂的荣耀又能持续多久?孤独的根未能感受春天的温暖,春天过去与到来都感到茫然无知。
  1. 诗歌赏析
  • 主题:诗篇主要表达了对自然界春光易逝的感叹以及对人生短暂、浮华易逝的感慨。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悟。
  • 艺术手法:采用对比的手法,即通过“红芳”的繁花似锦与“孤根”的孤独感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语言风格: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具体的景象描绘,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中所描绘的春日景象及其带来的意境。
  1. 文化意义
  • 社会背景:宋代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这首诗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现实政治环境的不满以及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
  • 哲学思考:诗中的“孤根未识阳和力”体现了一种对于个体存在的思考,探讨了个体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其中的位置。
  • 美学价值:从美学角度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典型的意象和象征手法,构建了一种深邃而又简洁的画面,展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
  1. 影响与评价
  • 历史影响:《和李觏《送春绝句二首寄呈龙学》其二》作为祖无择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不仅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特色。
  • 后世评价: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同时,它也为研究宋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和李觏《送春绝句二首寄呈龙学》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对春天易逝感慨的诗歌,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审美意蕴的作品。它不仅是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也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文化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