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黄孝先

日下东京旅,才华变世雄。
高门真伟器,正始得遗风。
鸣玉来江表,英声满洛中。
银钩专墨妙,犀柄擅谈丛。
一扎公车诏,千钧矍相弓。
卿才归朴斫,英彀入牢笼。
佛寺题名塔,天家奏试宫。
鹪■有短羽,亦恐附鸳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黄孝先》是宋代著名诗人胡宿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通过对黄孝先的描写,展现了其才华与人格魅力。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黄孝先,字子思,福建浦城人,北宋时期的一位才子。他出身名门望族,天圣二年(1024)进士及第,历任多个官职,包括蕲州广济尉、宿州司理等。他的一生充满了政治生涯和为民服务的经历,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官员。
  2. 诗歌原文及翻译
    日下东京旅,才华变世雄。
    高门真伟器,正始得遗风。
    鸣玉来江表,英声满洛中。
    银钩专墨妙,犀柄擅谈丛。
    一札公车诏,千钧矍相弓。
    卿才归朴斫,英彀入牢笼。
  3. 诗歌赏析
  • 才华出众:首联“日下东京旅,才华变世雄”描绘了黄孝先在东京的游历及其非凡的才华,展现了他与众不同的气质和能力。
  • 家世显赫:颔联“高门真伟器,正始得遗风”点出了黄孝先出身名门望族,家族传统和文化背景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文采飞扬:“鸣玉来江表,英声满洛中”,描述了他在外地的影响力以及其诗文的传播范围之广。
  • 技艺超群:颈联“银钩专墨妙,犀柄擅谈丛”赞颂了他精湛的书法和卓越的口才。
  • 政坛风采:“一札公车诏,千钧矍相弓”,形象地描绘了他处理政事时的果断与智慧。
  • 归隐自然:尾联“卿才归朴斫,英彀入牢笼”表达了黄孝先虽才华横溢,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过上简单宁静的生活。
  1. 历史影响
  • 文学评价:胡宿的这首诗不仅赞美了黄孝先的才华与人品,也反映了北宋时期文人对官场与民间生活的关注。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道德品质和才能并重的价值观。
  • 后世影响:黄孝先的形象和经历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了文人士大夫追求的理想典范,影响了后世对官员品行的评价标准。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胡宿的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文采,通过精细的用词和生动的比喻,将黄孝先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 结构严谨:全诗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游历到成名,再到归隐,层次分明,逻辑清晰。
  1. 文化背景
  • 北宋政治环境:北宋时期,政治相对清明,但官僚体系内部腐败严重,文人士大夫面临着既要有政治抱负又需保持个人品德的双重挑战。胡宿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对一个具体人物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 文人理想:宋代文人普遍追求道德修养和政治清明,黄孝先的故事成为了他们心中理想的化身。他的事迹激励着后人在政治和道德上不断追求进步。
  1. 现代应用
  • 教育意义:在当代,黄孝先的故事依然具有教育意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不忘初心,坚守道德。
  • 文化传承: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胡宿的这首诗帮助人们了解北宋时期的政治文化和文人风貌,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

《送黄孝先》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