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归来深闭门,衾寒时倩博山温。
隔楼忽听吟声苦,引得清愁入梦魂。
夜来闻曾性之丘君就二友隔楼吟声不绝以诗柬之
介绍
《夜来闻二友隔楼吟声不绝》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曾巩任扬州通判。在扬州时,曾巩与苏轼相识。两人同游金山寺、焦山,结为挚友,并同寓于北寺。苏轼的好友李公择亦在此。苏轼和李公择同游金山寺,曾巩也参加了这次游览。三人在佛塔上俯瞰长江,感慨万端。不久,李公择调往杭州,曾巩也离京赴浙。苏轼与曾巩虽暂别,但彼此情意不减。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
夜来闻说有狂客,
拉倒偏称贺知章。
二子隔江相对望,
青山忽动白头翁。
首联点题,用“闻”字领起全篇。这两句写苏轼与曾巩分别后,听到有人传说有个狂客,自称贺知章。苏轼听了,就联想起曾巩来。贺知章以狂著称,他与李白交游,自号四明狂客,与李白分袂后,就隐居在越州镜湖旁的剡溪之上,过着隐士生活。因此这里借指苏轼的朋友曾巩。“闻”字下得很妙,不但写出了苏轼对这位狂客的好奇,而且暗示出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颔联用拟人手法,化用李白的典故。李白有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句诗中的“影”,是指月亮的影子。而“三”字,则既指三人共饮,又暗指李白、杜甫二人。苏轼在这里用了这个典故,意思是说,我与你相隔江水,你遥望着我,我在遥望你。这两句写得十分形象,把两人相互思念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颈联写两人隔江相望。这两句中包含着多少感情啊!青山苍翠欲滴,仿佛要为这对难舍难离的朋友流下泪来;白发如雪,似乎也为这对朋友增添了几分沧桑感。这两句写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使读者回味无穷。尾联是全诗最精彩的一联。这两句的意思是:你听我说,那江边的老翁头发白了,他的头发怎么会变白呢?原来他是看到我们两个好朋友在江对面互相望着,想到自己老了,不由感叹起来。这一句写得十分幽默风趣,使人忍俊不禁。
这首诗写得非常巧妙,它没有直接描写两位诗人相见时的欢乐情景,而是通过想象来表达他们的感情。这种艺术表现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