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伯氏春雨中韵 其一

痴寒脉脉压晴莎,春渐三分景未和。
待得浓阴收拾后,花边春色已无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伯氏春雨中韵》是宋代诗人胡仲参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痴寒脉脉压晴莎,春渐三分景未和。待得浓阴收拾后,花边春色已无多。
  • 痴寒脉脉压晴莎:这里的“痴寒”形容春天的寒冷感觉,而“脉脉”则表达了雨水连绵不断的景象。”压晴莎”描绘了细雨如丝地覆盖着晴朗的草地,给人以宁静而忧郁的感受。
  • 春渐三分景未和:春天的到来似乎只持续了短暂的三成时间,意味着春天的美丽并没有完全展开,给人一种遗憾的感觉。
  • 待得浓阴收拾后:等待那浓厚的云层消散之后,天空会变得更加清晰,为人们带来希望和期待。
  • 花边春色已无多:随着春天的深入,原本绚烂的花朵也逐渐凋谢,只剩下花边的景色,显得格外凄凉。
  1. 作者背景:胡仲参是宋代的诗人,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人的内心世界。他的诗歌常常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2.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和伯氏春雨中韵》在艺术上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自然现象人格化,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美丽而易逝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深刻感受。

《和伯氏春雨中韵》不仅是一首描写春天美景的诗歌,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作品。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美与哀愁,展示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时间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文化和审美情趣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