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莲寺避暑

尽日畏炎夏,随缘到上方。
此心无热恼,何地不清凉。
款话移禅榻,高眠背夕阳。
衣巾并枕簟,长带佛炉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青莲寺避暑》是一首宋代诗人胡仲弓创作的诗。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青莲寺避暑时的情景与内心感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哲理性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心灵宁静的追求。下面将围绕这首诗展开详细分析: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胡仲弓(生卒年不详),字东甫,号东皋,南宋时期诗人,擅长写景和抒情的诗歌。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观为题材,善于捕捉自然界的细节,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 作品简介:《青莲寺避暑》是一首描写夏日避暑生活与心境的诗。通过对青莲寺环境的描绘以及个人避暑活动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1. 内容解析
  • 环境描绘:诗中提到“林荫小道逶迤而上”,展示了青莲寺内绿树成荫、清凉宜人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为游客提供了理想的避暑胜地,也给读者以视觉上的享受。
  • 活动体验:诗人在寺院中的生活细节描写,如“衣巾并枕簟,长带佛炉香”,反映了他在避暑期间的活动和心境。这些细节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 情感抒发:诗中的“随缘到上方”,“此心无热恼,何地不清凉”等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以及对心灵安宁的追求。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价值,同时也富有哲理性。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泉水”、“竹林”、“佛炉香”等,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的语言,也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结构布局:全诗采用了平铺直叙的手法,从开始的避暑准备,到具体的避暑活动,再到最终的情感抒发,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 语言风格:胡仲弓的诗歌语言清新淡雅,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绘复杂的情感和景象,使得整首诗显得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青莲寺避暑》不仅是一首诗歌,它更是一部展现自然美和文化意蕴的作品。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和生活方式,也可以体会到诗人对于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这不仅是对古代文人生活的一次回顾,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审美和心灵的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