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 其八

为花求偶岂全无,梅与山矾姊弟如。
我已冥心芗泽观,何须江水对轩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寅的《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是一首七言绝句。在这首诗中,胡寅不仅表达了对花的情感,也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想。以下是这首诗的分析:

  1. 诗歌原文
    梅后宁知花便无,不从香草寄相如。
    为君表出风流冠,只有春兰仅比渠。

  2. 诗歌赏析

  • 第一联分析:“梅后宁知花便无,不从香草寄相如。”
    “梅后”指的是梅花之后,意味着在梅花盛开之后,其他花卉可能就不再被需要,而“香草”则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格。此联表达了一种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即即使在百花齐放的季节,也有其独到之处,正如梅花一样。
  • 第二联分析:“为君表出风流冠,只有春兰仅比渠。”
    “风流冠”在这里可能象征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或地位。“春兰”通常用来比喻高洁的品德,而“比渠”表示只有春兰花可以与之相比,强调了春兰花的高雅与独特。
  1. 诗人简介与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胡寅(1098年—1153年),字明仲,宋建宁崇安人,是宋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和官员。
  • 创作时间:据《四库全书·斐然集》记载,这首诗作于胡寅担任中书舍人之时,当时他因直言进谏而受到秦桧的忌恨,最终被贬至新州。
  1. 诗篇的艺术特色
  • 意象选择:胡寅通过选用“梅”、“香草”、“春兰”等意象,巧妙地表达了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和赞美。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 语言运用: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到的审美观。
  1. 文化背景与影响
  • 历史文化价值: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更是宋代文人士大夫精神面貌的反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对于道德情操和人生态度的深刻思考。
  • 后世评价:虽然胡寅在仕途上遭遇挫折,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深受后世赞誉。他的诗词被视为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叔夏水仙时见于宣卿坐上叔夏折一枝以归八绝》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也是一幅展现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画卷。通过对这首诗及其创作背景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氛围和社会风貌,同时也能更好地欣赏古代诗人的创作才华和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