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杂咏十二绝 其三

黄帝钧天曲未终,至今烟浪舞鱼龙。
临风更欲吹长笛,摇荡波心碧玉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胡寅的《岳阳楼杂咏十二绝其三》是一首描绘岳阳楼风光和历史的著名诗作,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自然景观与文化的深刻感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1. 作者简介:胡寅(公元1098年~公元1156年),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文学家,福建武夷山市人,后迁居衡阳。他不仅是湖湘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而且还是宋徽宗时期的进士,因其学问渊博和品行高尚受到后世的尊敬。他的文学作品在宋代有着很高的地位,尤其是在倡导理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 诗歌原文与解析

  • 原文:”黄帝钧天曲未终,至今烟浪舞鱼龙。临风更欲吹长笛,摇荡波心碧玉峰”。
  • 译文:黄帝的钧天之曲尚未结束,烟雾缭绕中仍可看见鱼龙翩翩起舞。我在风中试图吹起长笛,那笛声仿佛能摇动着碧玉般晶莹的山峰。
  • 诗意解读:这首诗通过对比古代音乐与现代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怀念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美。诗中的“烟浪舞鱼龙”形象地描绘了岳阳楼周围水雾缭绕、波光粼粼的景象,而“摇荡波心碧玉峰”则形容了洞庭湖中碧色的山峰随着波动而显得更加生动。
  1. 历史文化背景
  • 岳阳楼:岳阳楼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自唐代以来,它一直是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和文化碰撞。
  • 历史沿革:据史书记载,岳阳楼始建于三国时期,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建,特别是在唐代,岳阳楼成为了文人聚会、赋诗作文的场所。宋代以后,岳阳楼的地位更是不可动摇。
  1. 文学价值和影响
  • 艺术特色:胡寅的《岳阳楼杂咏十二绝》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感慨。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对岳阳楼建筑美学的赞美,也有对历史沧桑的沉思。
  • 文学地位: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被后世学者广泛研究和传颂。它不仅体现了胡寅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文化心态和社会风貌。

胡寅的《岳阳楼杂咏十二绝其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岳阳楼历史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