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对苏轼句

衡门稚子璠玙器;翰苑仙人锦绣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巧对苏轼句》是宋代诗人孙觌创作的一副对联,展现了其丰富的文学造诣和机智的应对能力。以下是对其介绍:

  1. 作品背景
  • 作者简介:孙觌,字仲益,号碧山居士,生于晋陵(今江苏常州),是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在政和年间中进士,曾任御史,后因弹劾李纲而被排挤,曾随钦宗至金营,后归隐太湖二十余年。孝宗时,被洪迈召请撰写关于靖康时期的历史见闻,但因多有诬辞而受到指责。
  • 创作背景:孙觌与苏轼有着复杂的关系。在政和年间,他曾弹劾过苏轼,而在汴京破后,他则曾随钦宗至金营,草表上金主。建炎初贬峡州再贬象州。后又归隐太湖二十余年。在宋孝宗时,洪迈修国史,以靖康时人只有孙觌尚在,请下诏召之,使书靖康时的见闻,而于李纲等又多诬辞。他的诗大多为流连山林、酬答友朋之作。
  1. 作品全文
  • 原文:衡门稚子璠玙器;翰苑仙人锦绣肠。
  • 解释:这是孙觌对苏轼“松子每随棋子落”的巧妙回应。他用“衡门稚子”和“韩信苑仙人”分别形容自己和苏轼的身份,同时用“璠玙器”和“锦绣肠”来比喻他们各自才华横溢,如同美玉和锦绣般珍贵。
  1.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这副对联在形式上采用了严格的对仗手法,使得整副作品显得规整而又不失灵动。每个词组都恰到好处地呼应了前文,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平衡和谐。
  • 意境深远:这副对联不仅仅是文字游戏,更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它通过对比“衡门稚子”与“翰苑仙人”,表达了对彼此才能的钦佩以及对历史变迁中的感慨。
  1. 文化影响
  • 文人雅集:这副对联在当时成为了文人雅集中的谈资和笑料,它的出现不仅增添了聚会的气氛,也体现了文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欣赏。
  • 后世评价:虽然历史上关于孙觌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他的这副对联却因其巧妙和智慧受到了后世的赞誉。有人认为它是对苏轼的巧妙回应,也有人将其视为文人间的智慧较量。

孙觌的《巧对苏轼句》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对联,也是一次成功的文人对决。它展示了孙觌的智慧和才华,也为人们留下了一段佳话。对于喜爱对联艺术的朋友们来说,这副作品无疑值得一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