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东莱吕先生 其六

镜曲重携杖,京都再及门。
诗书窥梗槩,耳目竟烦昏。
怊怅身何极,蹉跎意独存。
长途风雨晦,十驾謇追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哭东莱吕先生其六》是宋代孙应时的作品,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和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下面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孙应时(约1083年—1162年),字季蕃,号天觉居士,眉州青神人。他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以其文采斐然、才思敏捷而闻名于世。在宋孝宗淳熙年间,孙应时曾担任过秘书省正字等职务,并因才华出众被提拔至太学博士。
  • 孙应时的文学成就不仅仅体现在诗词方面,他还擅长散文,尤其擅长撰写史论和议论文,这些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深受读者喜爱。
  1. 诗歌原文
  • 镜曲重携杖,京都再及门。
  • 诗书窥梗槩,耳目竟烦昏。
  • 怊怅身何极,蹉跎意独存。
  • 长途风雨晦,十驾謇追奔。
  1. 诗歌赏析
  • 孙应时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一生的高度评价。诗中的“镜曲”可能是指友人曾经居住或工作的地方,而“京都再及门”则表达了诗人再次拜访友人家门的情景。
  • “诗书窥梗槩”表明诗人对友人学识渊博的敬仰,而“耳目竟烦昏”则反映了诗人在与友人相处时的心境变化,既感叹时光流逝又感慨友情深厚。
  1. 写作背景
  • 关于写作背景的具体细节不详,但从整体来看,这首诗可能是在友人去世后所作,用以表达对友人的追忆与哀悼。
  1. 文学价值和影响
  • 《哭东莱吕先生其六》是孙应时代表作之一,以其深邃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感人肺腑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后人的高度赞誉。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道德观念以及对友情的珍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哭东莱吕先生其六》不仅是孙应时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南宋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代表。通过对该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特点、文学审美以及文人对于友谊的珍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