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杂兴 其七》是宋朝诗人孙应时的一首五言古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仕途的感慨。在这首诗中,诗人孙应时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生活的思考,揭示了自己的心态和对官场的看法。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诗的内容、风格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诗歌原文
一生作意轻羊舅,岁晚何心佞羯奴。
为问荆齐是三窟,此时容有宦情无?
- 诗歌鉴赏
- 《读通鉴杂兴 其七》是一首五言古诗,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的“轻”字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不屑及对个人清白的追求。同时,诗中的“佞羯奴”暗喻了那些趋炎附势,谄媚权贵的人。
- 诗中的“为问荆齐是三窟”,反映了诗人对政治安全的担忧。这里的“三窟”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安全之地,用以比喻求官之路的曲折与复杂。
- 结尾处的“此时容有宦情无?”透露出诗人在面对复杂的政治环境时的内心挣扎和无奈。
- 创作背景
- 孙应时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宋金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担忧。
- 《读通鉴杂兴 其七》的创作可能与他对当时政治局势的观察和个人经历有关。通过这首诗,孙应时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保持节操的决心以及对官场虚伪的批判。
- 文学价值
- 在宋代文学中,孙应时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主题而著称。他不仅关注个人的命运,也关心国家的兴衰,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较为少见。
- 《读通鉴杂兴 其七》在文学形式上属于宋诗中的“杂兴体”,这种体裁不拘泥于传统律诗的形式,更注重内容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 后世影响
- 《读通鉴杂兴 其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它启发了许多后来的文人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独立的判断。
- 孙应时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他的这些作品被后人广泛传颂,并对宋代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读通鉴杂兴 其七》不仅是孙应时个人情感和时代背景的反映,也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以及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