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剡溪曾载雪,君今访我以晴期。
一庭梅雨何时竟,吟得诗来举似谁。
寄诗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诗僧》是唐代诗人吴融创作的七言律诗,展现了其对僧人的深情与怀念。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还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关于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寄诗僧》的作者是吴融,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唐末的著名诗人,也是一位工诗能文的才子。吴融在登进士第后,历任侍御史、左补阙等职,并在唐昭宗时期受到重用。尽管他在唐朝末年的动荡中未能追随皇帝,客居阌乡,但最终因战乱返回朝廷,并在翰林承旨的位置上去世。
诗歌原文:柳拂池光一点清,紫方袍袖杖藜行。偶传新句来中禁,谁把闲书寄上卿?锡倚山根重藓破,棋敲石面碎云生。应怜正视淮王诏,不识东林物外情。
诗歌赏析:《寄诗僧》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和尚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对世俗生活的淡泊与超然。诗中的“柳拂池光一点清”和“紫方袍袖杖藜行”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自然画面,使人仿佛能看到那位僧人在山水间行走的身影。而“锡倚山根重藓破”,则让人感受到了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沧桑。整首诗以景衬情,以动写静,将内心的复杂情感巧妙地融入自然景色之中。
《寄诗僧》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作,更是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它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唐代诗歌的魅力,还能深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