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友人乘舟

泽国自秋凉,乘舟入渺茫。
荷披沙渚碧,花乱暑风香。
山色含疏雨,蝉声带夕阳。
不知归路杳,相对有篇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同友人乘舟》是一首宋代的诗作,由徐玑创作。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意境吸引着无数读者。下面将从多个角度对这首诗进行深入探讨:

  1. 诗歌原文与翻译
  • 原文内容:《同友人乘舟》是宋代徐玑的诗作,其原文如下:“泽国自秋凉,乘舟入渺茫。荷披沙渚碧,花乱暑风香。山色含疏雨,蝉声带夕阳。不知归路杳,相对有篇章。”
  • 翻译注释:诗句“不知归路杳”表达了诗人对旅途终点的未知感,而“相对有篇章”暗示了在共同的舟中,彼此间的交流和思想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 艺术特色与手法
  • 情景交融: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乘舟的景象,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诗中的“荷披沙渚碧”、“花乱暑风香”等意象生动地展现了秋天的自然美。
  • 象征意味:诗中的“山色含疏雨”、“蝉声带夕阳”等元素,不仅描绘了具体景物的美,还隐含着更深层次的象征意义,如秋天的宁静、旅途的艰辛等。
  • 音乐性: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特别是末尾的“相对有篇章”,不仅传达了诗人的情感,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1. 历史与文化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写于宋代,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斐然,许多作品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
  • 作者生平:徐玑(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宋哲宗至宋徽宗时期),字仲恒,号南野居士,江西丰城人。他的诗歌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同友人乘舟》便是其中一首代表作。
  • 文学地位:尽管《同友人乘舟》在文学史上可能并不突出,但其所蕴含的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研究宋代文学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
  1. 赏析与批评
  • 品鉴赏析: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以其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画面感,展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魅力。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 网友评论:在网络上,这首诗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许多网友对其优美的诗句和深邃的意境表示赞赏,认为它是学习古典诗词的绝佳材料。
  1. 影响与传承
  • 后世影响:虽然《同友人乘舟》本身并非极为著名的作品,但它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却在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学者和作家在研究中不断引用这首诗作为参考,以探索宋代文学的特点和成就。
  • 传承方式: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古老的诗歌通过各种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无论是通过图书馆的书籍、网络的电子文本,还是通过现代教育体系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它都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同友人乘舟》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刻艺术价值的古诗,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宝库。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审美享受,也为理解宋代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艺术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