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陶德芳

袖有银毫刺史章,先生不是薄淮阳。
倦游谁不思三径,勇退今惟见一堂。
讲席有功周子学,义田无愧范公庄。
忍闻耆旧铭旌举,此语吟成泪数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悼陶德芳》是宋代诗人徐经孙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生平事迹:徐经孙,字仲立,号矩山,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他出生于丰城(今属江西),因居住在洪、抚之间而得名。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中进士,并曾担任翰林学士和知制诰。
  • 仕途经历:徐经孙在官场上曾有过一段辉煌的经历,但因直言不讳触怒贾似道,仅不到一个月便被罢免。此后,他在十年的隐居生涯中度过了余生。
  1. 诗歌原文
  • 诗句摘录:“袖有银毫刺史章,先生不是薄淮阳。”这两句表达了徐经孙对友人的怀念之情,通过“袖有银毫刺史章”形容对方曾经担任的重要职务,而“先生不是薄淮阳”则是对友人人格的赞美,意味着朋友并非如人们所传言那般不堪。
  • 诗句解析:整首诗歌通过对友人过去的赞誉与现在的怀念交织,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对于友情价值的认识。通过这些精炼的句子,读者能感受到徐经孙深沉的情感表达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 创作背景
  • 徐经孙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从初入仕途到因直言得罪权贵而被贬,再到后来的隐居生活。这样的人生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使得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和个人印记。
  • 《悼陶德芳》的创作时间难以考证,但从其内容来看,这首诗应当是在徐经孙晚年时期所作,反映了他对逝去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其人生态度的认同。
  1. 诗歌赏析
  • 情感真挚:徐经孙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但在表达真挚情感方面却十分到位。例如,“袖有银毫刺史章,先生不是薄淮阳”这句话,不仅描绘了友人过去的辉煌,更流露出诗人对其人格的尊重和赞扬。
  • 意境深远:诗歌通过简洁的诗句构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人仿佛能够看见诗人与友人共处的场景,感受到那份难得的友谊与深情。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悼陶德芳》作为徐经孙的代表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徐经孙个人文学成就的象征,也为后世研究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文化价值:这首诗不仅仅是一首悼亡之作,更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时代意义。它反映了作者对于友情的看法和对于人生的感悟,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的宝贵财富。

《悼陶德芳》不仅是徐经孙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种展现。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及文人的生活状态。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