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中立囿形均,昧者拘拘利乃身。
不道有身皆有血,岂应知我不知人。
其间一物容亏性,是即四肢顽不仁。
洞洞八荒皆我闼,豁然窥见等天真。
咏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刻印章诗
介绍
《咏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刻印章诗》是宋代诗人徐元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哲理内涵吸引了众多读者,下面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徐元杰,字仁伯,号梅野,出生于上饶县八都黄塘,自幼聪慧,才思敏捷。他的师承关系也颇为丰富,曾先后从朱熹的门人陈文蔚学习并拜真德秀为师。这些背景信息不仅为他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显示了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学艺术的热爱追求。
诗句原文:《咏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刻印章诗》原文如下:三才中立囿形均,昧者拘拘利乃身。不道有身皆有血,岂应知我不知人。其间一物容亏性,是即四肢顽不仁。洞洞八荒皆我闼,豁然窥见等天真。
诗句翻译:整首诗通过“三才中立囿形均”来表达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谐统一的向往。而“昧者拘拘利乃身”则揭示了一些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人忽视自然法则的荒谬行为。“不道有身皆有血,岂应知我不知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考——无论人类还是其他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作品赏析:此诗不仅是对自然和生命的颂扬,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通过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观点,诗人展现了一种超越个体、回归自然的生命态度,强调了万物平等、相互依存的道理。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深远的影响。
名家点评:历代学者对这首诗的评价颇为高赞。《宋史》中记载了诗人的事迹及其成就,称其为南宋绍定五年进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擢中书舍人。这一评价凸显了徐元杰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他的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创作背景:徐元杰的这首诗作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往往借诗歌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咏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刻印章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理念的追求。
轶事典故:除了对诗歌的欣赏和赏析,了解徐元杰的其他轶事和典故也能增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例如,他曾受到朱熹门人的指导,后来又师从真德秀,这样的学术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作品影响:《咏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刻印章诗》不仅因其艺术价值被后人传唱,更因其深刻的哲理含义而成为研究宋代文学不可多得的素材。
《咏以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刻印章诗》是宋代诗人徐元杰的一部杰作,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体会到古代文人的思想境界,还能从中汲取到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