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廿一自虎林回同程晓崖游梅岩

弛担息虚馆,释屩解行缠。
一笑得妙士,揖我谓我儇。
相携履巉岩,共访梅花仙。
石门歘谺豁,空洞别一天。
徐行呼二竖,秉炬导其前。
沿崖异草垂,绕径秋香妍。
行行渐深入,响答殊清圆。
下有苔磴峙,上有孔穴穿。
深处窅如阱,旷处平如田。
或如人坐立,或如兽蹲跧。
古石列怪状,时闻滴幽泉。
向来开天牖,坐看日月旋。
儿童撞嵌岩,如钟鼓咽咽。
领览不能尽,荒幻难言宣。
我从虎林来,足茧归心悬。
举瓢挹危露,尘肺聊用湔。
清寒不可留,欲去还延缘。
赋诗纪兹游,绝笔凭谁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月廿一自虎林回同程晓崖游梅岩》是清朝文人郑燮(号板桥,1693-1765年)创作的一首纪事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从虎林返回时途中经过的景致,以及与友人在梅岩的游赏经历,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生活态度。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其作品以质朴自然著称。他的诗歌往往直接抒发情感,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反映了他的个性和时代背景。《九月廿一自虎林回同程晓崖游梅岩》就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这首诗的开头描述了诗人从虎林出发的情景:

九月廿一日,自虎林归程至晓崖,过梅岩。

诗人表达了对这次旅行的感受:
山行多石磴,水入无舟楫,
人言虎林近,我意梅花远。

这里,诗人通过“山行多石磴,水入无舟楫”描绘了旅途中的艰难险阻,而“人言虎林近,我意梅花远”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远离世俗喧嚣,寻求心灵慰藉的愿望。

诗中还提到了与友人在梅岩的游赏经历:

同程晓崖游梅岩,
坐看白云飞鸟还。
山花烂漫春色好,
不知身在画中游。

这段描绘了与友人在梅岩游玩的情景,通过“坐看白云飞鸟还”展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而“山花烂漫春色好,不知身在画中游”更是将自然之美与绘画之境相融合,体现了诗人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九月廿一自虎林回同程晓崖游梅岩》不仅是一首描写旅行的诗歌,也是郑板桥个人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的体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他对人生、艺术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