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杨国材韵 其二

耆年何在隐墙东,常乐箪瓢陋巷中。
白首可无知所自,宜歌帝力颂天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杨国材韵 其二》是北宋时期诗人晁公溯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国家繁荣昌盛的颂扬。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歌的主题、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耆年何在隐墙东,常乐箪瓢陋巷中。白首可无知所自,宜歌帝力颂天功。
  • 翻译:岁月蹉跎我隐居在东墙之下,简朴的生活让我时常品尝箪瓢之乐。白发苍苍但心无旁骛,应当歌颂皇帝的恩德和功绩。
  1. 诗歌主题
  • 隐逸生活:诗中的“耆年何在”和“常乐箪瓢”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宁静和物质简朴的隐逸生活态度。
  • 对国家的颂扬:“宜歌帝力颂天功”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繁荣昌盛的赞颂,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一种理想状态,即在隐逸中仍不忘报国之心。
  1. 艺术特色
  • 意象的运用:诗歌通过对“耆年”“箪瓢”“陋巷”等意象的运用,营造出一种淡泊名利、安于现状的氛围。
  • 语言的精炼:诗句简洁而意蕴深远,通过寥寥数语便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1. 历史背景
  • 宋朝的文化氛围:北宋时期,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人士大夫阶层崇尚隐逸文化,追求精神自由,这为《次杨国材韵 其二》这类作品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
  • 诗人的身份背景:晁公溯,字子西,是宋高宗绍兴八年进士,虽然史籍记载其生平不详,但从他的作品可以窥见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独到的审美情趣。

《次杨国材韵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表达个人隐逸生活愿望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的历史文献。它不仅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也为后世研究宋代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