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恨新居僻,深怀故国尊。
耕耘得遗物,版筑尚颓垣。
溪隔城南寺,崖通市北门。
他时如访我,但认语音存。
次韵江子我见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江子我见寄》是宋朝李纲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纲,北宋末年的政治家,字伯纪,出生于福建邵武。他在政和二年进士及第,曾历任监察御史、太常少卿等职。靖康元年,他力主迎战金军,反对迁都,但最终被排挤出局。在高宗即位后,他首召为相,修内治,整边防,力图恢复失地,但再次被排斥,仅七十余日便遭罢官。后来李纲转至湖广宣抚使,仍多次上疏抗金大计,但均未被采纳。晚年的李纲喜谈佛理,善易学。
诗词原文:
敢恨新居僻,深怀故国尊。耕耘得遗物,版筑尚颓垣。
溪隔城南寺,崖通市北门。他时如访我,但认语音存。创作背景:李纲在官场上屡受排挤,晚年退隐山林。他的诗作多反映其政治立场与生活感悟,其中《次韵江子我见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深情怀念以及对新居环境的无奈感受。
作品赏析:《次韵江子我见寄》作为宋代文学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李纲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卓越的诗歌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诗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而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和感人。
历史影响:李纲的政治生涯虽然坎坷,但其诗歌作品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诗作不仅表现了个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矛盾。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纲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被后人广泛传颂和研究。
《次韵江子我见寄》不仅是李纲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特色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这首诗也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关注国家的命运与民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