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鸿仪寺

秋色远如许,寒花奈若何。
客行伤老大,野次记经过。
废圃犹残菊,枯池但折荷。
吾生与物态,天意岂蹉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重过鸿仪寺》是宋代晁冲之创作的诗,表达了诗人秋日重访鸿仪寺时的感受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1. 诗词原文
    秋色遽如许,寒林奈若何。
    客行伤老大,野次记经过。
    废圃犹残菊,枯池但折荷。
    吾生与物态,天意岂蹉跎。

  2. 诗词翻译
    秋天的颜色如此辽阔,但寒林让人感到无奈;
    旅途中我年纪渐长,在荒野中驻足回忆过去;
    废墟中的花园还有残留的菊花,枯萎的水塘只有折断的荷叶;
    我的一生与万物一样,天意岂能被轻易改变?

  3. 诗词赏析:《重过鸿仪寺》以淡墨勾勒出一幅深秋的画面,用简洁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诗中“秋色远如许,寒花奈若何”描绘了深秋时节,色彩斑斓的景象与寒冷的花朵形成对比。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秋天景色的壮丽与生命的脆弱。而“吾生与物态,天意岂蹉跎”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面对自然变化时的无奈之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

  4. 创作背景:《重过鸿仪寺》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应是在诗人晚年时期所作。当时,或许正值诗人经历了一些人生的挫折或变故,因此诗中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怀旧和哀愁。此外,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借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时代的思考。因此,这首作品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

  5. 文学价值:《重过鸿仪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情感内涵,展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追求。诗中的意象、比喻和象征手法,都体现了宋代文学的审美特点,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宋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全面地认识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

《重过鸿仪寺》不仅是一首反映个人经历的诗作,更是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