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戢七首 其五

时平未用入山深,岁晚何妨木秀林。
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胡戢七首其五”是宋代诗人晁补之的一首五言律诗,题为“和胡戢”。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隐居生活的怀念以及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下是对其作品的具体分析:

  1. 作者背景及创作缘由
  • 作者介绍: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钜鹿人(今属河北邢台),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苏轼并称“苏门四学士”,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墨客之一。他在仕途中曾短暂地担任过地方官职,后因直言进谏被贬至南方。在晚年,他选择隐逸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歌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志趣。
  • 创作缘由:晁补之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以及对于朋友的深情。诗中的“时平未用入山深,岁晚何妨木秀林”描绘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而“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在山林中与友人共度美好时光的愿望。
  1. 诗歌内容解析
  • 首句解读:“时平未用入山深,岁晚何妨木秀林。”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在政治相对安定的时代,人们可以选择不进入官场,而选择隐居山林,享受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这里的“木秀林”暗示了山林之中树木茁壮的景象,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次句解读:“闻说熊罴参后乘,可容牛下有哀吟。”这两句诗则进一步描绘了山林的幽静之美。诗人提到“熊罴参后乘”,可能是指山林中有猛兽的存在,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却可以安然无恙,因为山林自有它的生存之道;而“可容牛下有哀吟”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即使是牛这样的动物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进行哀鸣。
  1. 艺术特色
  • 意象运用:在《和胡戢七首其五》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木秀林”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熊罴参后乘”暗示着力量与智慧并存,而“可容牛下有哀吟”则展现了一种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整首诗充满了诗意与美感。
  • 情感表达:晁补之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他通过对山林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怀念。这种情感的表达既真挚又含蓄,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晁补之的《和胡戢七首其五》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画面。它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见古代社会文化的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