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至凝祥池上

去岁相携此地游,西风垂果奉灵湫。
春工变化浑无迹,红满枝条绿满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复至凝祥池上》是宋代文学家晁补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 个人背景:晁补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被尊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学造诣深厚,与黄庭坚、秦观、张耒并称,为宋代文坛的杰出代表。
  •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具体创作年份未详,但可以推测这是诗人在一次与友人相偕游历至此地时所作。
  • 创作环境:《复至凝祥池上》反映了北宋中叶时期文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去岁相携此地游,西风垂果奉灵湫。”
  • 译文:去年我们一同来到这里游玩,西风吹落果实供奉着灵湫水。
  1. 诗词赏析
  • 艺术手法:此诗采用了平实的叙事风格,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诗句“春工变化浑无迹,红满枝条绿满洲”,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春天的变化描绘得生动形象。
  • 情感表达:通过对季节更替的观察,诗人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友情的珍视,体现了文人对于和谐共生生活的向往。
  • 文化价值: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其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宋代文人生活和思想的重要资料。通过对《复至凝祥池上》的研究,可以深入理解宋代文人的文学理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追求。

晁补之的《复至凝祥池上》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份展现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珍贵文献。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