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 梅

雪里清香,月下疏枝。
更无花、比并琼姿。
一年一见,千绕千回。
向未开时,愁花放,恐花飞。
芳樽移就,幽葩折取,似玉人,携手同归。
扬州应记,东阁逢时。
恨刘郎误,题诗句,怨桃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行香子·梅》是宋代诗人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展开对这首诗的各个方面的介绍:

  1. 作品概述
  • 作者介绍:晁补之,字无咎,号东都隐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风格豪放,善于运用典故,尤其擅长写景抒情的词作。
  • 作品原文:《行香子·梅》是晁补之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共四句,具体为“雪里清香,月下疏枝。更无花、比并琼姿。一年一见,千绕千回。向未开时,愁花放,恐花飞”。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词中通过描绘雪中的梅花,以及月下的疏枝,营造出一种清幽、高洁的氛围。同时,通过对花朵开放时的担忧与期待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 意象丰富:词中的意象如“琼姿”、“玉人”等均富含美感,使得整首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和深度。
  1. 主题思想
  • 自然之美:晁补之通过《行香子·梅》展现了自然界中梅花的傲骨风姿和独特的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 人生哲理:在这首词中,梅花的孤独与坚韧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梅花虽独自开放,但不畏严寒,不受世俗干扰,这种精神与文人追求的高洁品质相契合。
  1. 历史文化背景
  • 词的体裁:作为宋代词的一种,《行香子·梅》体现了词体在宋代的发展与成熟。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是词体发展中的重要作品之一。
  • 文化影响:《行香子·梅》不仅在当时受到文人的喜爱,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诗人墨客纷纷效仿,以梅花为题材创作了大量诗词作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1. 情感表达
  • 忧愁与期待:晁补之在《行香子·梅》中表达了对梅花开放的深深期盼,同时也流露出因担心花朵过早开放而带来的失落感。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细腻的心理活动。
  • 孤独与坚强:梅花的孤立无援与坚韧不拔,成为作者情感寄托的对象。通过对梅花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孤独生活的体验以及对坚忍不拔精神的追求。

晁补之的《行香子·梅》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内涵和丰富情感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宋词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