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三日自郡归山中寄周秀实昆仲

阴灵识阳月,怪树知穷谷。
路转山迎人,峥嵘失南北。
回首人间士,总总今何役。
嗟子此行李,志尚亦云独。
世事兼漳■,温凉俱所欲。
耿介自小人,大匠死绳墨。
伯仁莫妄评,阿奴不碌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月十三日自郡归山中寄周秀实昆仲》是宋代诗人晁说之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歌进行详细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晁说之:字以道,号东津,宋太祖的九世孙,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生平事迹虽不详尽,但从现存文献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人物。晁说之不仅在文学上有深厚的造诣,还涉猎哲学、历史等领域,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象有着独到的见解,因此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望。
  1. 诗歌原文
  • 阴灵识阳月,怪树知穷谷。
  • 路转山迎人,峥嵘失南北。
  • 回首人间士,总总今何役。
  • 嗟子此行李,志尚亦云独。
  • 世事兼漳 ,温凉俱所欲。
  • 耿耿孤忠在,绵绵不尽如。
  1. 主题思想
  • 隐逸情怀:诗中通过描绘归隐后的山中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尘世名利的淡泊与超脱,以及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独立的向往。
  • 哲理思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述,反映了诗人对于生命、存在及宇宙间万物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 社会批判:诗中也隐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通过对比人世间的纷扰与山中的宁静,暗示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丰富,阴灵、怪树、山路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意蕴丰富。
  • 辞藻选择:诗中使用了大量优美的辞藻,如“阴灵识阳月”中的“阴灵”与“阳月”,既形象又富有诗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结构布局:全诗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首尾呼应,体现了宋代诗歌讲究音律和节奏的特点。
  1. 文化价值
  • 文学价值:《十月十三日自郡归山中寄周秀实昆仲》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哲学价值:诗中所体现出的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感悟,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探讨人生哲学、宇宙真理的重要参考。
  • 审美价值:诗歌的艺术美感,如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的巧妙结合,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享受和文化资源。

《十月十三日自郡归山中寄周秀实昆仲》不仅是一首表达诗人隐逸情怀和哲理思考的佳作,也是研究宋代文学和哲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