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元日 其二

人正肇届时多祜,凤历惟新景载阳。
双阙布和云气郁,千门献寿玉声长。
东风入律三边静,北斗回春万物芳。
朝暇肃诚颁睿藻,搢绅交抃捧尧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圣制元日》是宋代文人晏殊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号应昭,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词作以清新脱俗、婉约含蓄著称,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典雅,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奉和圣制元日》中,晏殊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政治祝福相结合,既表现出对皇帝的尊敬,也体现了个人的艺术才华。
  1. 诗词原文
    人正肇届时多祜,凤历惟新景载阳。双阙布和云气郁,千门献寿玉声长。

  2. 诗意赏析

  • “人正肇届时多祜”: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带来吉祥和好运。其中“时”指的是当前的时代或时刻,“肇”意为开始,“祉”意为福气。整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盼和祝福。
  • “凤历惟新景载阳”:这里用“凤历”来形容皇帝的统治如同凤凰般高贵、辉煌,而“惟新”则表示只有新的气象才能承载这样的美好。这里的“景载阳”意味着春天的到来带来了温暖和光明,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 “双阙布和云气郁”:描述了皇宫的景象,双阙即皇宫中的两座楼阁,象征着权威和尊严。“和云气郁”形容天空中的云彩和谐而美丽,为皇宫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庄严的气息。
  • “千门献寿玉声长”:这句诗描绘了节日里人们向皇帝祝寿的场景,声音悠扬回荡,如同美玉般清脆。这里的“献寿”意味着人们向皇帝表达敬意和祝福,而“玉声长”则强调了声音的持久和悠扬。
  1. 历史背景
  • 宋真宗大年:宋朝真宗皇帝在大年初一颁布诏书,表彰群臣和百姓的辛勤工作与贡献,同时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古代帝王赐福的一种仪式,称为“御制”。这一活动不仅是皇帝对臣子和人民的恩典,更是展现其政治智慧和文化素养的重要时刻。
  • 皇权象征:在古代,皇家的权力被视为至高无上,皇帝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的形象和利益。因此,皇帝的行为往往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其言论和行动都会对国家产生深远的影响。
  1. 艺术特色
  • 语言精炼:晏殊的诗歌语言简练而不失优雅,通过精心挑选的词汇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诗歌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成就。这种语言风格使得诗歌易于理解和欣赏,同时也能够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意象丰富:在这首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许多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双阙”代表皇宫,“云气郁”形容天气晴朗,预示着国泰民安;“千门”则象征着全国各地,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细腻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1. 文化价值
  • 历史见证:《奉和圣制元日》不仅仅是一首诗歌,它记录了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政治风貌。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状况。
  • 艺术传承:作为宋代文人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晏殊的艺术才华,也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它的艺术成就被后人不断传颂和模仿,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奉和圣制元日》不仅仅是一首表达对皇帝祝福的诗歌,它还反映了宋代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情。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和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