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其十六

双螺未学同心绾,已占歌名。
月白风清,长倚昭华笛里声。
知音敲尽朱颜改,寂寞时情。
一曲离亭,借与青楼忍泪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采桑子·其十六》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一首词,也是《采桑子十首》中的第十二首。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他在政治上有卓越的成就,多次升迁,最终成为朝中重臣。在文学上,他开创了宋词的新风格,与苏轼并称为“欧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创作环境:这首诗作于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期间,他对颍州西湖景色的喜爱使他多次游览并写下了这组词。这些作品大多写景,最后一首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3. 诗歌原文:秋千院落蔷薇架,花絮忽忽。帘幕重重。总在鹃啼蝶梦中。等闲佳景蹉跎了,容易相逢。瘦损西风。一日三秋两地同。
  4. 诗歌鉴赏: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通过对蔷薇架、花絮、杜鹃、蝴蝶等元素的描写,展现了一种春日的美好与哀愁交织的氛围。词人在表达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的同时,也流露出对故人的思念和重逢的渴望。这种复杂的情感通过细腻的笔触得到了很好的传达,使得整首词既有生活的真实感,又有深刻的情感内涵。
  5. 文学价值:作为宋词的代表作之一,《采桑子·其十六》不仅展现了欧阳修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该词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文人生活的窗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

《采桑子·其十六》不仅在艺术上展现了欧阳修的深厚文学功底,也在情感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内心世界的挖掘,该词成为了宋词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