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陵每过怯舟还,闻说蛟龙在水间。
今我到来都不问,一声鸣橹见青山。
和夷仲兄舟次苍陵
介绍
《和夷仲兄舟次苍陵》是宋代诗人毕仲游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捕捉了舟行于苍陵时的微妙情感和自然景观,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
作者简介:毕仲游(1047-1121),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官员,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毕仲衍之弟,与兄弟两人一同考中进士,仕途上曾历任多个官职。他的政治生涯颇为坎坷,曾因参与政治斗争而被卷入“五鬼”事件,最终在晚年被罢免官职。
诗歌原文:
苍陵每过怯舟还,
闻说蛟龙在水间。
今我到来都不问,
一声鸣橹见青山。诗意解析:诗的开头“苍陵每过怯舟还”,暗示着诗人乘坐船经过苍陵时内心的忐忑不安。这里的“怯”字表达了对未知水域的恐惧或担忧。而接下来的“闻说蛟龙在水间”,则透露出一种期待与好奇,可能是在听闻有关蛟龙的故事或是传说。这两句诗构建了一种既紧张又兴奋的情绪对比。
主题探讨:整首诗的主题在于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与向往。诗人在旅途中,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最终还是能够欣赏到美丽的山水,这与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相映成趣。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未知的畏惧,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写作背景与文化意义:据记载,毕仲游曾在元祐年间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地方,晚年才得以复出。这种经历让他对官场的得失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在这首诗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可能借此抒发了自己对过往政治生活的感慨。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洁明了,意境深远,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
《和夷仲兄舟次苍陵》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色的诗篇,更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它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对于有兴趣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读者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和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