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成都宇文裘

春深相别已秋深,日戴乌巾绕竹林。
斫得鱼竿长十丈,无由同钓锦江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成都宇文裘》是宋代诗人毕仲游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情感和作者的人生经历。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诗歌原文:春深相别已秋深,日戴乌巾绕竹林。斫得鱼竿长十丈,无由同钓锦江心。

  2. 作者简介:毕仲游(1047-1121),字公叔,北宋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初以荫补为太庙斋郎,后与其兄毕仲衍同登进士第,调寿丘县主簿。因与欧阳棐、程颐、杨国宝、孙朴结党,交接执政吕公著、范纯仁子弟,参预密论,被时人目为“五鬼”之一。历任河东路提点刑狱、知耀州等职。徽宗即位,累迁为淮南转运副使。崇宁元年(1102),入元祐党籍,降监嵩山中岳庙。崇宁五年,出籍,管勾西京御史台。后以提举南京鸿庆宫致仕。

  3. 诗作鉴赏:《寄成都宇文裘》是毕仲游对朋友的怀念之作。诗中的“春深相别”描绘了春天的分别,而“秋深”则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距离的增加。“日戴乌巾绕竹林”展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通过在竹林中挥洒自如的情景,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闲适。“斫得鱼竿长十丈”则可能象征着他对某种理想或目标的追求,但现实中的无奈和无法实现的遗憾。最后一句“无由同钓锦江心”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思念和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情绪。

《寄成都宇文裘》不仅是宋代文学的一个缩影,也是毕仲游个人情感的投射。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宋词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于友情、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