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僧圆益题灵泉

我思灵泉游,不免去闾里。
山寒景更清,触目皆可喜。
兹泉何潺潺,宛若云雾起。
酌之无浅深,那再问泥滓。
盘盘山为腹,凿凿石为齿。
喷薄无四时,其灵止如此。
斯言闻于人,岂得尽其理。
更唤山老来,烦师问初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僧圆益题灵泉》是宋代诗人毕仲游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还通过其精湛的文笔和深邃的情感,赋予了诗作深远的意境和持久的影响。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毕仲游(1047-112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以其诗、词、文见长,尤以诗歌著称。他一生坎坷,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僧圆益题灵泉》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完成的。
  2. 诗歌原文: 我思灵泉游,不免去闾里。山寒景更清,触目皆可喜。兹泉何潺潺,宛若云雾起。酌之无浅深,那再问泥滓。
  3. 诗意解析:此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秀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向往之情。“我思灵泉游”,诗人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灵泉的清新与美丽。“山寒景更清,触目皆可喜”表现了在寒冷季节中,山的宁静与清澈更能触动人心。“兹泉何潺潺,宛若云雾起”则形容泉水的声音和形态宛如仙境中的云雾缭绕。最后两句“酌之无浅深,那再问泥滓”则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

《和僧圆益题灵泉》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毕仲游人生哲学、艺术追求的缩影。从这首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和深刻感悟,同时也能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深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