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罗山入信阳过金关道中作

村南闻鸡在村北,土垡如堪竹臲卼。
野蒿诛尽露溪漘,山树烧残空石骨。
疾风吹蓬如卷裘,河水夜冻凌割舟。
但愿黄堂贺新雪,单衣布袜非吾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罗山入信阳再过金关道中作》是宋代著名诗人毕仲游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者简介
  • 毕仲游(1047-1121),字公叔,郑州管城(今河南郑州)人,徙居应天府(旧治在今河南商丘西南)。初以荫补为太庙斋郎,后与其兄毕仲衍同登进士第,调寿丘县主簿。元祐初,召试学士院,苏轼异其文,擢为第一。授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因与欧阳棐、程颐、杨国宝、孙朴结党,交接执政吕公著、范纯仁子弟,参预密论,被时人目为“五鬼”之一。历任河东路提点刑狱、知耀州等职。
  1. 诗歌原文
    阴林寂无风,鬼火自明灭。
    山泉怨何事,耳声入呜咽。
    青泥溅马腹,黄叶沾人发。
    半夜渡前溪,昏昏水中月。

  2. 诗意赏析

  • 阴林寂无风:描述了夜晚林间的宁静和寂静。
  • 鬼火自明灭:用“鬼火”比喻微弱的光芒,暗示了旅途的艰难与孤独。
  • 山泉怨何事: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慨,可能是由于环境引起的情感波动。
  • 耳声入呜咽:描绘了夜晚声音的哀伤,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青泥溅马腹,黄叶沾人发:通过具体的自然景象,反映了旅途的艰辛。
  • 半夜渡前溪,昏昏水中月:描绘了夜行的景色,月光下的溪流显得模糊不清。

《自罗山入信阳再过金关道中作》不仅是一首表现旅途风光的诗歌,更是一次心灵旅程的记录。它展示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时的复杂情感,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及其艺术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