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竹斋 其一

忆昔抠衣造竹斋,竹声琴韵两相谐。
重来琴锁红尘满,寒雨萧萧滴藓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竹斋 其一》是宋代诗人真德秀所作的作品。在这首诗中,真德秀通过简洁而又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竹林与文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作者介绍
  • 真德秀(1178年—1235年),字景元,号西山,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而且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作品原文
    忆昔抠衣造竹斋,竹声琴韵两相谐。
    重来琴锁红尘满,寒雨萧萧滴藓苔。

  2. 诗意赏析

  • 回忆往昔:诗的前两句“忆昔抠衣造竹斋,竹声琴韵两相谐”表达了作者回忆起自己曾到访过的竹林中的书房,那时的竹声与琴音相互和谐,充满了宁静与雅致。这里的“抠衣”意味着亲自前往,表现出一种虔诚和对学问的追求。
  • 现实反差:然而,接下来的诗句“重来琴锁红尘满,寒雨萧萧滴藓苔”则揭示了现实的变迁。曾经的琴声被尘世的纷扰所替代,冷雨敲打在长满藓苔的地面,发出萧瑟之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 写作背景分析
  •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斗争激烈,文人的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真德秀的诗歌往往带有浓厚的时代感和个人情感色彩。
  • 艺术表现:真德秀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平实的语言,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他的这种表达方式既朴实又深刻,体现了宋代文风的特点。
  1. 文化价值
  • 弘扬国学:《挽竹斋 其一》作为真德秀的作品之一,不仅是其个人创作的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诗人传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 传承文化:真德秀的诗歌反映了宋代文人的文化追求和精神风貌,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这些作品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宋代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念。

《挽竹斋 其一》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还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