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霁后见月

涨水横侵屋,轻舟半宿溪。
竹风千影乱,帘月一钩低。
鼠黠欺残照,鸦啼识故栖。
馀樽才稍稍,薄露已凄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久雨霁后见月》是宋代诗人袁说友的作品。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袁说友,北宋建宁人,因避乱而流寓湖州。他在官场上历任秘书丞、权左司郎官等职,最终以吏部尚书的身份退休。
  1. 诗作原文
  • 原句摘录:涨水横侵屋,轻舟半宿溪。竹风千影乱,帘月一钩低。鼠黠欺残照,鸦啼识故栖。
  1. 作品赏析
  • 意象描绘:诗中“涨水横侵屋,轻舟半宿溪”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乡村景象,水面与小屋相映成趣,增添了几分静谧之感。
  • 情感表达:“竹风千影乱,帘月一钩低”展现了一种对自然界变化的敏感和细腻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绪。
  1. 创作背景及意义
  • 创作年代:这首诗创作于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此时袁说友已历经多次宦游,其政治生涯也颇为曲折。
  • 文学价值:《久雨霁后见月》作为北宋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示了袁说友卓越的艺术才能,也丰富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内涵和形式,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
  1. 艺术特色分析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通过精细的描写传达出深邃的情感,体现了宋诗的典型特征。
  • 意境营造: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对比等,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1.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影响评价:作为宋代重要的文学作品,《久雨霁后见月》在文学史上也占据了重要位置。它不仅在当时受到赞誉,而且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与其他作品比较:与陈基同时期的其他名作相比,袁说友的这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意境上也更显深邃,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久雨霁后见月》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美的经典之作,也是袁说友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交织的结果。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