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屋后城

笑傲愁如失,登临酒半醒。
故将双眼碧,割断半山青。
土沃差宜竹,城高未著亭。
可人东郭外,绡翠舞娉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屋后城》是宋代诗人袁说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内心的感慨

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文人辈出的时期,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时期尤为突出。《登屋后城》这首诗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和艺术追求的体现,也是宋诗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从诗歌本身的内容来看,袁说友以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图。“笑傲愁如失,登临酒半醒”两句,通过对比“笑傲”与“愁如失”的情感,展示了作者登高望远时的心境变化。接着,“故将双眼碧,割断半山青”运用比喻手法,形容眼睛如同碧玉般清澈,而山色则像被刀切断般分明,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壮阔。

诗歌中的意象选择也颇具匠心。例如,“土沃差宜竹”,不仅描述了地理环境的优势,也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城高未著亭”则可能隐喻着人在高处眺望时的心态,既显示了对自然的敬畏,也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之情。最后,“可人东郭外,绡翠舞娉婷”两句,则通过对色彩与动态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诗歌的背景信息也为理解其内容提供了重要线索。袁说友在流寓湖州期间创作了这首《登屋后城》,这不仅意味着他在湖州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也可能反映出他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喜爱和眷恋。作为一位有学问、多才多艺的官员,他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都为其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在探讨《登屋后城》时,人们不应仅限于其表面的意境与形式,还应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内涵。袁说友的诗歌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哲理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个人的情感世界。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使得《登屋后城》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人们深入研究与传承。

《登屋后城》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价值,成为后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诗歌的特点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