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竹二首 其一

去年种苍玉,今岁抽华簪。
初萌节已具,欲奋力未任。
雷风驱急雨,滂沱三日霖。
箨龙不许蛰,倏起腾深林。
绕径初戢戢,穿篱俄森森。
吾观植物性,渐长岁月深。
此君独超轶,生来气骎骎。
伟哉岁寒种,有此特达心。
大勇久不作,进尺退复寻。
对此发幽兴,作诗因自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咏竹二首 其一》是宋代苏辙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苏辙不仅描述了竹子的美丽与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内心的宁静。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及尔迷未醒,方予热正侵。无嫌不逮本,地薄肯成林。
  2. 作品赏析:《咏竹二首 其一》是一首典型的文人墨客咏物抒怀之作。通过对自然景物——竹子的描绘,诗人不仅展示了竹子的高洁和坚韧,也反映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与思考。诗中“湖滨宜草木,修竹可三寻”描绘了竹林的自然环境,强调了其自然之美。而“廛居多野思,移种近墙阴”则表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环境的选择以及内心世界的表达。诗人通过对比自己的心境与竹子的成长状态,巧妙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与哲思。
  3. 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并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然而,从诗中流露出的自然气息和哲学意味来看,它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期间,或是在某种静谧的环境中沉思时所写。这一时期的诗人往往寻求心灵的宁静与净化,故诗中所表现出的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境界与苏辙的生活态度颇为契合。因此,可以推测这首诗很可能是在苏辙的隐居生活中所作,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美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4. 艺术特点:《咏竹二首 其一》的艺术特点体现在其简洁明快的诗句之中。整首诗用词朴素,意境深远,既展现了竹子的自然美,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将竹子的生长状态与自身的情感体验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卷。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心世界相互映照的写法,使得整首诗既有外在的美景,又有内在的精神内涵,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
  5. 文化价值:《咏竹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情趣的诗作,也是研究古代文学、文化的重要资料。它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和审美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传统,为现代人提供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智慧。

《咏竹二首 其一》不仅是苏辙诗歌创作的杰作,更是中国古典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意蕴,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