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元宵和曾端伯韵四首 其三

华灯下上照楼台,无数银花一夕开。
月色多情能助兴,游人去了却重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它由杜甫所作,内容为:
五年十二月,幸此夔州别。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三峡楼台虚左降,五溪衣服共云屯。出师未报征衣在,跪对南山祝血喷。
赏析:
创作背景夔州(今四川奉节),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流寓之地。当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地方军阀又乘机叛乱。杜甫对此十分忧虑,作了一系列诗篇以抒发他的忧愤之情。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文学鉴赏全诗四句,每句八言。第一句“五年十二月”,交代了写作的背景和时序;第二句“幸此夔州别”是说诗人此时来到此地,感慨万千;第三、四句“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表现了作者的苦衷与无奈。
首句“五年十二月”交代了时间。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写于公元767年(大历二年)冬初到年底这段时间。这年正月,安史之乱虽然平息,然而军阀李希烈却乘机起兵反唐。杜甫闻讯,急忙从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赶赴成都,想向唐王朝献计献策,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不料,行至绵州(今四川省德阳市),李希烈派兵围攻,杜甫被迫离开成都,只好折返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这时,他已度过了五个寒暑,所以诗中说他“五年”。
“幸此夔州别”一句,表明了他这次回到故乡的心情。“幸”,“庆幸”;“此”,特指夔州这个地方。诗人来到家乡,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一方面,他对家乡人民寄予着深厚的感情,另一方面,他又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百姓生活非常困苦。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二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中心。诗人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一是“楼台虚左降”,二是“共云屯”。“虚左降”,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意思是让位给贤人。这里用来比喻安史叛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像战败的将领一样仓皇逃窜,而朝廷却把帅印交给了他们。“共云屯”,出自《汉书·五行志》,意思是敌人云集如云。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说,现在朝廷的将帅们都已经投降了,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实际上,这是诗人对时局的一种担忧:现在天下已经太平,为什么还要打仗呢?
“出师未报征衣在,跪对南山祝血喷。”二句是全诗的最后一层含义。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这次来朝拜皇上,是为了请缨杀敌,报效国家的。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我的战袍还在身上,我怎么能不关心国家的安危呢?于是,他对着高山磕头祷告,祈求天帝保佑国家早日打败敌人,恢复安定的生活。但是,上天好像并没有听到他的祷告。
“出师未报”句,化用了古代爱国将领诸葛亮的典故。《三国志》记载,刘备去世后,蜀汉国力衰弱,孙权趁虚进攻东吴,诸葛亮奉命率军北伐,因战事不利而回。“征衣在”,就是穿着战袍的意思。“跪对南山”,是说诸葛亮在祁山前线祭天祷告的情景;“血喷”,是指诸葛亮死后,其子诸葛瞻扶父尸归葬的情况。杜甫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不眠忧战伐”句,化用《庄子·逍遥游》中“吾惊怖其言”的话。意思是:我现在夜里睡不着觉,是因为担心战乱不息。“无力正乾坤”,化用《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即张良)之功也”的话。意思是:我现在没有能力扭转乾坤,平定战乱。这两联诗人用典抒情,表达了他内心对时局的担忧和忧虑以及自己无能为力的无奈之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