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归真主,无心恋旧房。
一灯长不灭,分付水云乡。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十九 赞宁僧录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赞宁僧录房》是一首描绘钱塘西湖美景的诗作,出自北宋文学家杨亿之手。这首诗通过赞颂僧人僧录房在西湖边修行、讲道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和对佛法的信仰。
诗中描述了僧录房所处的地理位置——位于钱塘西湖之滨。这里的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为僧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修行场所。诗中的“僧庐”指的是僧人所居住的房屋,而“房”则是对僧庐的简称。这里可以理解为僧录房位于钱塘西湖边的一座简朴的住所。
诗中通过描写僧录房周围的自然景观,展现了西湖的美丽风光。诗人提到了“湖光潋滟晴方好”,形容西湖水面波光粼粼,晴朗的日子更是美不胜收。此外,诗人还提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描绘了山峦在细雨笼罩下显得朦胧而神秘的景象。这些描绘不仅展现了西湖的自然风貌,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
诗中通过对僧录房的描绘,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于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诗中提到“一丘常卧白云低”,表达了诗人渴望隐居于自然之中,远离尘世纷扰的愿望。同时,“松间明月长如昼”则描绘了月光洒在松林之上,照亮整个山谷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这些描写都体现了诗人对于淡泊名利、追求心灵平静的生活态度的向往。
《赞宁僧录房》这首诗通过赞颂僧人僧录房在西湖边修行、讲道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淡泊生活的追求和对佛法的信仰。通过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所蕴含的美好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