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九十五 修竹轩

不作笙箫用,开花待凤凰。
阴阴一轩里,谁识阮生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九十五 修竹轩》是北宋诗人郭祥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具有高超的成就,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具体分析:

  1. 诗歌创作背景与作者生平:郭祥正(1035~1113),字功父,自号谢公山人、醉引居士等,为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纵横奔放著称,酷似唐代大诗人李白。郭祥正在官场中虽有所作为,但始终坚持清贫,不谋取一官半职的俸禄,因此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其政治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2. 诗歌内容解析:《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其九十五修竹轩》是郭祥正对杨公济所创作的《钱塘西湖百题》中的《修竹轩》进行回应或补充的作品。全诗“不作笙箫用,开花待凤凰。阴阴一轩里,谁识阮生狂”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一种隐逸生活的理想状态,同时也透露出诗人不愿随波逐流的孤傲个性。

  3. 诗歌鉴赏:这首诗以其简洁的五言绝句形式,深刻地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诗意的画卷。诗中通过对修竹轩的描述,寓意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高雅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不作笙箫用,开花待凤凰”一句,暗寓了诗人不慕名利、高洁自持的人生态度。这种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人生哲学,体现了宋代文人特有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品格。

郭祥正的《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九十五 修竹轩》不仅是一首诗作,更是宋代文化与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审美情趣及其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