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李学士勾院海棠

幽芳宁贵俗人知,北省仙郎只自奇。
颜色定应西蜀品,馨香不减上林枝。
胭脂着雨深红日,葆发临风半白时。
几欲相从花下饮,许昌词藻愧难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李学士勾院海棠》是宋代诗人陈襄的诗词之一,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与赞美。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介绍:陈襄(1017—1080),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宋福州候官人,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朝为侍御史知杂事,论青苗法不便,出知陈州、杭州。后以枢密直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兼侍读,判尚书都省。有《古灵集》。陈襄倡导理学,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友称“四先生”,其诗文作品在当时颇受推崇。
  2. 创作背景:《次韵李学士勾院海棠》的创作背景中,陈襄曾历任多个官职,并在仁宗、神宗时期活跃于朝廷。他的诗歌多涉及社会政治议题,如批评青苗法等。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勾院海棠的美丽和芬芳,表达了自己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之美的赞颂。
  3. 诗句解析:首句“幽芳宁贵俗人知”描绘了海棠花虽不华丽却能吸引人们注意的特质。接下来的“北省仙郎只自奇”暗示了海棠花在北方省份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作为京城中的珍品所受到的特殊赞赏。“颜色定应西蜀品”则表明海棠花的颜色在西蜀地区尤为出众。而“馨香不减上林枝”则强调了海棠花香胜过其他花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末句“几欲相从花下饮,许昌词藻愧难追”反映了诗人想要在海棠树下饮酒畅谈的愿望。然而,由于自身文学造诣有限,诗人感到有些惭愧,难以与古人比肩。
  4. 艺术特色:《次韵李学士勾院海棠》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通过对海棠花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文学才华。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宋代文学中注重自然美和人文情感的倾向,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高尚人格的追求。
  5. 文化影响:该诗不仅展示了陈襄个人的文学成就,也是研究宋代文人生活和文学风貌的重要资料。它的出现,使得后人能够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次韵李学士勾院海棠》不仅体现了陈襄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和崇尚。通过这首诗,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学的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