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令当年此谪居,空文惟有七篇馀。
我今亦作兰陵守,不忍援毫便著书。
常州郡斋六首 其五
介绍
《常州郡斋六首 其五》是宋代陈襄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闲暇时对自然山水的欣赏和对生活的态度。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哲学。下面将深入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意义:
作者简介:陈襄,字述古(1017-1080),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文学家。他与陈烈、周希孟、郑穆并称为“四先生”,是当时重要的儒学思想家之一。他在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曾担任过侍御史知杂事、通进银台司兼侍读等职。他的文学作品多涉及哲理,尤其是对道德和自然的探讨。
诗歌原文:《常州郡斋六首 其五》的原文如下:
躺卧麻衣穿草履,
谁知参鲁解忘形。
山亭侧畔构山房,
便是耕云钓月乡。
未达功名穷饮水,
此生应不误行藏。
桐花著地雪成痕,
时有幽禽巧语言。
应笑使君林野性,
日依山水避尘嚣。诗歌鉴赏: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和与超然。诗中的“躺卧”和“穿草履”等描述,透露出诗人淡泊名利,追求简朴生活的意境。“谁知参鲁解忘形”则体现了诗人对道家哲学的认同,认为人应该超越物欲,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诗中的“耕云钓月乡”和“未达功名穷饮水”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态度的超脱,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功名利禄,而在于心灵的平静与自由。
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繁荣时期,文人墨客们常常通过诗文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看法。陈襄作为一位理学家,他的文学创作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他哲学思想的体现。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文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以及他们在面对现实挑战时的哲学思考。
艺术特色:《常州郡斋六首 其五》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其朴素无华的文风和深邃的哲理上。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同时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隐喻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历史影响:陈襄的《常州郡斋六首 其五》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陈襄个人作品的代表,也是宋诗中田园诗的典型代表。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同时也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和人生观。
陈襄的《常州郡斋六首 其五》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厚哲学思想和文化意蕴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追求,也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独到理解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