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别青衿子,今为白发翁。
此行何日见,多难向来同。
官事酣歌里,湖山秀句中。
风尘莫回首,留眼送归鸿。
送张衡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张衡山》:宋诗中的离别深情
在宋代,诗歌作为文人墨客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其中陈师道的《送张衡山》便是一例。此诗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对未来重逢的期许。
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他的作品多有深意,尤其是其词作《后山词》,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沉的情感世界。陈师道的生平与仕途颇为坎坷,元祐初年,苏轼等文坛领袖推举他的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其后历经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监等职。尽管政治生涯中遭遇波折,但他并未放弃文学创作,留下了诸多传世之作。
《送张衡山》是陈师道于宋代创作的一首诗歌。诗中“昔别青衿子,今为白发翁”表达了诗人与友人从青年到老年的转变,“此行何日见,多难向来同”则反映了他们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此外,“官事酣歌里,湖山秀句中。风尘莫回首,留眼送归鸿”则描绘了一幅官场应酬与自然风光交织的画面,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未来重逢的期待。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陈师道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展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理解。在宋代众多文人中,陈师道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
通过对《送张衡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陈师道是如何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将个人的悲欢离合融入到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中,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