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日观潮 其一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
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长共客飘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八日观潮其一》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作品。下面将介绍这部作品:

  1. 作者背景
  • 作者简介:陈师道,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人。他与黄庭坚并称“苏门四学士”,在宋诗派中具有重要地位。
  • 生平经历:陈师道少学于曾巩,未仕进。苏轼等人推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又因梁焘的荐,任太学博士。绍圣初年被罢归,元符三年再召为秘书省正字。为人高介有节操,安贫乐道,以苦吟著称。
  1. 诗歌原文
    一年壮观尽今朝,水伯何知故晚潮。海浪肯随山俯仰,风帆长共客飘摇。

  2. 诗歌鉴赏

  • 艺术手法:这首诗使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例如,“海浪肯随山俯仰”中的“水伯”指的是大海,而“山”则隐喻着高山,表现出海潮对山势的顺应和敬畏。
  • 情感表达: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和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通过对比“一年壮观尽今朝”与“水伯何知故晚潮”,展现了自然界瞬息万变的壮丽景象。
  • 意境描绘: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壮观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壮观的潮水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
  1. 文化影响
  • 文学价值: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十八日观潮其一》不仅展示了陈师道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独特韵味和审美追求。
  • 历史意义:此诗不仅是陈师道个人创作风格的体现,也是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观察和感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审美观念。
  1. 后世评价
  • 历代赞誉:历代以来,这首诗受到了广泛的赞誉。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赞之:“陈师道此绝句,真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也给予高度评价:“此篇神完气足,直造天籁。”
  • 影响传播:陈师道的这首诗及其创作风格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的创作,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1. 文学地位
  • 宋代诗歌代表:作为宋代诗歌的代表之一,陈师道的《十八日观潮其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写实主义风格,也显示了宋代文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
  • 诗歌流派代表:该诗是江西诗派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成为了江西诗派的重要标志。
  1. 现实意义
  • 自然教育: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具有很高的自然教育价值。
  • 精神启迪:诗中的豪迈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为后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启示和鼓舞,鼓励人们在面对自然时保持敬畏之心,珍惜自然资源。
  1. 现代应用
  • 旅游文化:在当代,这首诗已成为了徐州等观潮地的文化符号,成为游客了解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 艺术创作:许多艺术家在作品中受到《十八日观潮其一》的启发,将其融入自己的绘画、摄影等艺术作品中,展现出不同的美学效果。

《十八日观潮其一》不仅是陈师道诗歌创作的佳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影响了无数后来的诗人和艺术家,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