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赵良淳三首 其一

日惨天无色,城危岁迫除。
孤忠元自许,一死不知馀。
束衽全遗体,呼儿受诀书。
登陴才信宿,肠断正愁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赵良淳三首 其一》是宋代诗人陈存的作品。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歌的内容、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日惨天无色,城危岁迫除。孤忠元自许,一死不知余。”
  • 翻译:“太阳惨白无光,城池岌岌可危,岁月匆匆,我孤忠自许,却不知生死何去。”
  1. 诗意解读
  • 对仗工整:诗句中“日惨天无色,城危岁迫除”通过对比和对偶,形成了鲜明的视觉与情感冲击,展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 忠心耿耿: “孤忠元自许”,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忠诚,即使面临生死,也毫不犹豫。
  • 生死抉择:最后两句“束衽全遗体,呼儿受诀书”描绘了诗人在临终之际,仍然牵挂着国家的命运,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魅力。
  1. 作品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理宗时期,当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充满悲壮色彩的作品。
  • 个人经历:陈存作为一位忠诚的官员,在任职期间目睹了国家的种种困境,最终选择了以死亡表达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1. 艺术风格
  • 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通过对仗和排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节奏明快、情感深沉。
  • 表现手法: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让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从而引起共鸣。
  1. 文化影响
  • 历史价值: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瑰宝,也是研究宋代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
  • 教育意义:它展示了一个官员在国家危难时刻的个人抉择,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陈存的《挽赵良淳三首 其一》不仅仅是一首反映个人情感的诗歌,它更是一部蕴含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可以深刻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