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衢阻雨 其二

亭午还同晓,馀春祇见寒。
不因阴雨窘,那识道途难。
夹路峰峦隐,高田水潦漫。
凭谁扫浮翳,杲杲出云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宓的《近三衢阻雨》是一首描绘雨后初晴景象的宋代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人背景:陈宓,字安道,号乐斋,宋代著名文学家,以其清新脱俗的文风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而著称。他的诗歌往往能够捕捉到生活中细微的变化,并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义。
  2. 作品原文:《近三衢阻雨》这首诗的原文如下:“亭午还同晓,馀春祇见寒。不因阴雨窘,那识道途难。”通过这些诗句,诗人不仅描述了雨后天气的变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活境遇的感慨。
  3. 诗意赏析:在“亭午还同晓”一句中,诗人用“亭午”指中午时分,暗示了雨后的清晨,阳光透过云层,带来温暖与希望。“同晓”则表明虽然日出的时间相同,但由于雨水的影响,天空的颜色可能显得更加阴沉,给人们带来了一种不同的感受。接下来的“馀春祇见寒”,则是说春天的气息似乎都被雨水打湿,变得有些冷清。这里的“祇见寒”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特有的生机与活力被雨打散后的无奈感。
  4. 艺术特色:陈宓的这首《近三衢阻雨》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卷。诗中的景物描写既具有画面感,又不乏哲理意味。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
  5. 文化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更是承载着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陈宓的《近三衢阻雨》作为宋诗的代表之一,不仅反映了宋代的文化风貌,也为后世研究宋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6. 教育启示:陈宓通过自己的作品,向后世展示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生活的重要性。这种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以及对生活困境的积极态度,对现代人来说仍有借鉴意义,提醒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仍应保持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妙与复杂。

陈宓的《近三衢阻雨》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宋诗。它不仅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旅途中遭遇风雨时的心态和态度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启迪和鼓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