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安溪蓬莱山谢雨

我来两月值冬晴,多谢灵明答寸诚。
一瓣净香犹未染,留得琼英盖短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安溪蓬莱山谢雨》是一首由宋代诗人陈宓创作的七言绝句。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间疾苦的同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人背景
  • 陈宓,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他年少时从师学习,后历任多个官职,包括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等职。在任职期间,他对时弊直言不讳,提出了多项改革建议,显示出他的正直与才华。他的生平事迹被收录在《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著作中。
  1. 诗词原文
    我来两月值冬晴,多谢灵明答寸诚。一瓣净香犹未染,留得琼英盖短垣。

  2. 词句解析

  • “我来两月值冬晴”:表达了诗人在冬日晴朗的日子来访此地的情景。
  • “多谢灵明答寸诚”:意指大自然以清新的气息回应了诗人的诚意,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
  • “一瓣净香犹未染”:形容大自然纯净无瑕,仿佛未经污染的美玉。
  • “留得琼英盖短垣”:将自然之美比作珍贵的琼英,即使只有一点点也足以装点周围的环境。
  1. 艺术特色
  • 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 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如“一瓣净香”和“留得琼英”,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1. 文化价值
  • 作为宋代文学作品,《登安溪蓬莱山谢雨》不仅体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也为研究宋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重要资料。
  • 诗中的自然意象和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哲学意义。

《登安溪蓬莱山谢雨》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诗人情感世界的流露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它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态度。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