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杨料院二首 其一

早识渊源正,从师事切磨。
天姿纯不颣,世俗淡无波。
庐墓诚于孝,刑家俭以和。
自应仁者寿,命也奈之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杨料院二首 其一》是宋代陈淳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杨氏的深切哀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此诗作于宋代,具体年代不详,但可推测为陈淳晚年的作品。
  • 作者生平:陈淳(约公元1056年—约1128年),字安道,自号东湖子正,漳州漳浦人,是一位著名的宋代文人和思想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文学成就和学术贡献,尤其是在诗歌、散文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
  1. 诗歌内容
  • 开篇:“早识渊源正,从师事切磨”表明作者早年便已接触到了儒家经典的深厚知识,并在老师的悉心教导下不断磨练自己的思想与学问。
  • 中段:“天姿纯不颣,世俗淡无波”描绘了作者天性纯洁,不受世俗污染,保持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 后段:“庐墓诚于孝,刑家俭以和”则反映了作者对家庭孝道的重视以及在处理家庭事务时的节俭和平和态度。
  • 尾声:“自应仁者寿,命也奈之何”体现了作者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一种宿命论的观点,认为仁者自有天佑,无法改变生命的长短。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陈淳的诗歌语言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写,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哲理。
  • 主题思想:本诗以挽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杨氏的哀悼之情,同时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对于生死、命运的感悟。

《挽杨料院二首 其一》不仅是一首悼念亡者的挽歌,也是一首蕴含丰富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它通过简洁而深刻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生命、道德、社会等多重议题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