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舍横逆

茫茫薄俗沸蚊蛆,礼义全无一点馀。
只得杜门对贤圣,专来教子读诗书。
千般横直休干己,一切是非无问渠。
若救乡邻为被发,风波转起挠吾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文学作品《邻舍横逆》是宋代诗人陈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生平简介:陈淳(1297年—?),字几东,号白阳,又号白阳居士,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学者、诗人。他出生于福建建阳,后迁居浙江德清,晚年隐居于杭州。陈淳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位理学家,其作品多涉及儒学思想,尤其是对于礼义和诗书的推崇。
  1. 诗歌原文
  • 原文展示:《邻舍横逆》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茫茫薄俗沸蚊蛆,礼义全无一点余。
    只得杜门对贤圣,专来教子读诗书。
    千般横直休干己,一切是非无问渠。
    若救乡邻为被发,风波转起挠吾庐。
  1. 诗歌赏析
  • 主题表达: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于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忧虑。诗中的“茫茫薄俗”形容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污浊,而“礼义全无一点余”则揭示了道德沦丧的现状。诗人通过隐居生活来逃避纷扰,专注于教育和传承文化,反映出他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重视。
  • 语言特色:陈淳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如“蚊蛆”喻指那些品行败坏的人,“风波转起挠吾庐”则表达了对外部干扰的反感。这种简洁有力的语言风格,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1.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南宋晚期,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间疾苦。陈淳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深感社会道德的危机和人心的浮躁。因此,他选择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担忧以及对个人修养的追求。
  • 个人经历:作为一名学者和诗人,陈淳的人生经历同样丰富。他曾游历四方,见识过许多不同的文化和风俗。这些经历让他对社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1. 艺术价值
  • 形式创新:作为一首七言律诗,《邻舍横逆》在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它遵循了古代诗歌的格律规则,同时又不失灵活性,能够根据内容的变化调整结构,展现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 情感深沉: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深沉而真挚,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以及对美好品德的向往。这种深情厚义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共鸣感。
  1. 历史意义
  • 文化传承:陈淳的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宋代文化的传承。通过诗歌的形式,将宋代的文化价值观和道德理念传递给后世,对于研究宋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教育启示:在当代社会,阅读和理解这类文学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还能够启发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如何更好地坚守道德底线和提升个人修养。

《邻舍横逆》不仅是陈淳个人情感与思想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研究,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社会风貌,也能够从中汲取到关于人生、道德和社会的深刻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