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杨如愚四首 其二

半生踪迹辱泥沙,胸胆初无献子家。
臧谷亡羊俱可念,不须蛮触故纷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与杨如愚四首·其二》是宋代诗人陈渊的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陈渊(?—1145),字知默,世称默堂先生,南剑州沙县人。他的生平事迹在文献中较少提及,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不容忽视。陈渊不仅师从二程,还深受杨时的指导。他以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诗才,在宋诗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 诗歌原文:半生踪迹辱泥沙,胸胆初无献子家。臧谷亡羊俱可念,不须蛮触故纷拿。

  3. 诗句解析

  • 半生踪迹辱泥沙:此句表达了诗人一生奔波劳碌,如同泥土中的泥沙,难以自拔。这里的“泥”和“沙”象征着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
  • 胸胆初无献子家:诗人表示自己曾经有过雄心壮志,但最终并未付诸实践。这里的“子家”可能指的是一个理想的目标或境界,但诗人并未真正实现它。
  • 臧谷亡羊俱可念:这句诗意味着无论是藏匿还是损失,都值得去思考、去感慨。这里的“臧谷亡羊”出自《左传》,原意是指藏好庄稼而失去羊只,比喻因小失大。在这里,诗人用它来比喻生活中的得与失。
  • 不须蛮触故纷拿:诗人认为,不必为了琐碎的争执和纷争而烦恼。这里的“蛮触”指古代传说中的两个蛮族,他们因为一点小事就起争端,最后甚至互相伤害。诗人认为这种不必要的纷争没有必要去理会和参与。
  1. 作品鉴赏:《与杨如愚四首·其二》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整首诗虽然语言平实,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使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禁沉思。

  2. 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目前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但可以推测,诗人可能是在某个闲暇时刻,面对人生的坎坷和世事的纷扰,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寄给朋友的诗作。

  3. 历史影响:尽管陈渊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但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他的诗作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4. 艺术特色:陈渊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美感。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某些侧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与杨如愚四首·其二》不仅仅是一首表现诗人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深刻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哲学和社会观念,同时也能体会到陈渊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