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

望舒虽是月,借作此楼名。
收尔万家地,归吾双眼明。
规模成巧小,景物散纵横。
人若无高见,虚空柱谩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是陈藻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描写一座小楼,表达了楼的高贵和美丽以及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是宋代陈藻的作品,其内容如下:
    望舒虽是月,借作此楼名。
    收尔万家地,归吾双眼明。
    规模成巧小,景物散纵横。
    人若无高见,虚空柱谩擎。
  2. 创作背景:陈藻生活在宋代,他的这首诗可能是在他的个人经历或者观察中产生的。由于没有更多的历史记载提供关于他的具体生平和创作动机的信息,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信息进行推测。
  3. 艺术特色:《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在形式上属于五言律诗,这种形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常见。五言律诗通常由八句组成,每句五个字,要求诗句之间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陈藻的这首诗通过整齐的结构和押韵的技巧,展现出了其深厚的诗歌功底。
  4. 主题与象征意义:诗中的“望舒虽是月”可能象征着月亮,同时也暗指诗人的情感或心境。将月亮作为楼的名字,既突出了楼的独特之处,也展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此外,诗中提到“收尔万家地,归吾双眼明”,可能意味着这座小楼拥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内涵。
  5. 文化价值:《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作为宋代的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艺术风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了解到宋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审美情趣。

《朱叔清小楼谒名并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体现了宋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还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