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亭落成

北原乔木外,三将旧屯营。
草没金锤迹,山应玉管声。
路随关地迥,江背瘴天轻。
异日谁相继,来书第四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三公亭落成》是宋代诗人陶弼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对该作品的介绍:

  1. 原文及翻译:《三公亭落成》全诗如下,北原乔木外,三将旧屯营。草没金鎚迹,山应玉管声。路随关地迥,江背瘴天轻。异日谁相继,来书第四名。这首诗的译文表达了对过往将领和士兵的缅怀,以及对他们曾经留下的痕迹的感慨。其中“北原乔木外,三将旧屯营”描绘了三公亭周围的自然景象和历史背景,”草没金鎚迹,山应玉管声”则通过对比自然与军事遗迹,展现了时间的沧桑变迁。
  2. 诗意解析: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往昔英雄的敬仰之情。诗中的“北原”、“三将旧屯营”等词汇构建了一种肃穆而庄重的氛围,而结尾的“异日谁相继,来书第四名”则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使得作品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层次和艺术魅力。
  3. 赏析角度:从文学角度来看,《三公亭落成》是一首典型的宋代诗词,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词的特色和审美追求。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沉淀。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如“草没金鎚迹”象征着历史的消逝与英雄事迹的被遗忘,“山应玉管声”则可能寓意着自然的宁静与历史的沉重。此外,诗中还融入了一定的哲理思考,通过对过往与未来的对比,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和历史的深思。

《三公亭落成》不仅是一首表达历史感慨的诗词,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艺术之作。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尊重和对英雄的怀念,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和审美享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