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王良佐

高高林木带烟霞,短短茅檐寄水涯。
尽有清风疏种竹,苦无空地密栽花。
云停栗里渊明屋,月满剡溪安道家。
会待子猷清兴发,扁舟一叶著平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梦桂的《寄王良佐》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与隐逸生活的诗歌。下面是对该诗的介绍:

  1. 作者简介:陶梦桂,字德芳,出生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文人家庭。宁宗嘉定十三年(1210年)进士及第,调任为德安府司户参军。他的仕途并不顺利,后在荆南、四川安抚司幕任内,又进入知吉州万安、鄂州武昌县,通判辰州、岳州,官至朝请郎。然而,他最终选择辞官归隐,享年七十四岁。陶梦桂一生虽然仕途不顺,但以其丰富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著称。他的诗作中不乏对田园生活和隐士精神的赞颂。
  2. 原文与译文:陶梦桂的《寄王良佐》原文如下:“高高林木带烟霞,短短茅檐寄水涯。尽有清风疎种竹,苦无空地密栽花。”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高高林木带烟霞,短短茅檐寄水涯。”两句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田园景象,高高的树木掩映着层层叠叠的山峦,而茅檐则静静地坐落在水边的岸边。“尽有清风疎种竹,苦无空地密栽花。”诗人在享受自然的清新之余,也深感自己没有广阔的土地来种植美丽的花朵,这里的“疎”和“密”都是相对的形容词,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环境的珍惜与遗憾。
  3. 创作背景:《寄王良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颇为特殊,当时作者陶梦桂正在经历人生的低谷时期。尽管他曾在官场上有一定的地位,但在晚年却选择了退隐,远离了世俗的纷扰,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因此,《寄王良佐》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也是对个人命运的一种反思和超脱。诗中的“云停栗里渊明屋,月满剡溪安道家”更是直接引用了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4. 作品鉴赏: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无华,但充满了浓厚的情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成功地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和谐的自然世界。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高远的山川、茂密的林木,也有清雅的竹影、静谧的花丛,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面。此外,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如“高高林木带烟霞”中的“烟霞”不仅形容了天空的美丽,还暗示了诗人心境的豁达;“短短茅檐寄水涯”中的“水涯”则传达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5. 影响评价:陶梦桂的《寄王良佐》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内涵受到赞誉,更因为其独特的历史价值而成为研究宋代文化的重要资料。作为一部反映宋代文人隐逸生活的作品,《寄王良佐》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和传承。

《寄王良佐》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内涵以及丰富的历史背景,成为了研究宋代文化和文学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现了陶梦桂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更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